日语里的「原形」「辞书形」「终止形」是什么?

简而言之:

「原形」=「辞书形」 = 「终止形」≠「基本形」 ≠「普通形」 。

「原形」、辞书形、终止形指的是同一种日语动词的形态,例如「来る」「去る」「挟む」。「辞书」(词典)上通常直接记载这种形态。

笔者会陆续写一些日语相关的文章。对此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,欢迎锁定鄙站的「日语」标签。习惯使用RSS阅读器的朋友们也可以订阅「日语」文章RSS源

导言

相信读者朋友们在学习日语语法时,会从不同材料中接触到「原形」「辞书形」「终止形」这样的说法。

它们指的是什么,是同一种东西吗?

虽然我并不认为语言的学习,是非得要把语法搞清楚才行的;但如果术语的混用到了会令人迷惑的地步,则还是有厘清之必要。

所以,这篇文章,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。

作为相对概念的「原形」

先看「原形」。

原形,其实不论在中文世界,还是在日本,都更多地用于英语教育。

在英语中,come、go、clamp便是原形。有原形必有其变形。而与助动词或情态动词等一起构成谓语时,动词要用原形。这是中学或辅导班的英语课堂上都会提及的。

无论在中文世界,还是在日本,只要不是外国语学校或外国人学校,学生们的第一外语都会是英语。而语法是在二语习得时常由的一条路子——毕竟习得母语是不需要特意买语法书实现的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对母语语法理论不熟悉的日本人,或出于兴趣自学、跟着课外辅导班学日语的中国人,可能会出于方便,将日语动词的一种形态称为「原形」。

无论原,还是变,其实都是一种相对概念。

《新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》(以下简称新《标日》)教授动词,是先从「ます形」开始教的——这是一种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礼貌得体的动词变形,因而它的适用范围很广。新《标日》如此设计,其实可以看出一种很可贵的理念——基于日本人看重礼貌的这一语用事实,编者希望学习者从拿起书本开始,就能最大化地得体地与日本人交际;然后学习者所能用这门语言表现出的思维深度,再去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增加即可。

如果「ます形」扔到后面的章节才教,甚至要到专门的「敬语课」才教(我在日本经历过的日语教育便是如此),那么学习者在此之前,都只能使用一种对于不那么亲密的听话者而言十分失礼的形态(タメ口)。尽管出于无意,因为变形不合礼导致对方愤懑甚至冲突,其后果之恐怖我有着切身体会。

新《标日》不是唯一这么设计的教材,北京大学出版社《综合日语》亦然。面向日本人的冲绳语教材《初級沖縄語》也是先从敬语开始的。

如果一个学习者,打学习开始,读的就是新《标日》,那么对他来说,原形不就是「ます形」啰?但似乎很多人不这么看。

新《标日》受到批评的一点,即在于它先从「ます形」教起,而非「原形」,这样无助于学习者对日语动词变形的理解……等等,这些批评者口中的「原形」又指的是什么?

辞书形与「原形」

我们先来看看新《标日》的批评者们推崇什么——

学习动词须要从「来る」「去る」「挟む」这样的「原形」开始,而非「来ます」「去ります」「挟みます」这样的ます形;因为日语动词的变形不止ます形一种,从「原形」开始,再旁及各种变形,才富于简洁的规律美。

像「来る」「去る」「挟む」这样的形态,在针对非日语母语者的「教育文法」中,被称为「辞书形」。得名原因很简单,因为日语「辞書」(词典)上印的动词都这式儿的。

虽然原与变是一组相对概念,但是无论中日,「原形」被约定俗成地指代辞书形。原形这个词,平常满说说便罢,进不了语法理论研究的大雅之堂。

辞书形这个叫法,是凭着东洋字儿照着念的,因为日本人自己便称之为「辞書形」。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多半也就随大流儿叫它辞书形了,较真儿点的中文教材会译之为「词典形」(如北京大学《综合日语》)。

终止形

还有「终止形」这一概念没有说道。其实,它是辞书形的又一别名。

日语传统的语法论,例如,具有代表性的以桥本进吉的桥本文法(日本、台湾习惯说“文法”,而大陆习惯说“语法”)为基础的学校文法中,将活用形分为:

  1. 未然形;
  2. 连用形;
  3. 终止形;
  4. 连体形;
  5. 已然形(日语现代语中为假定形);
  6. 命令形。

其中,像「来る」「去る」「挟む」这样的形态,便称为终止形。

终止形这一称呼,来自该类形态于句中位置——句末(文の終止)处。东条义门的《和語説略図》(1833年)称之为「截断言」,黑川真赖的《詞の栞打聞》(1890年)称之为「终止言」。现在的终止形(「形」是一种具备近代色彩的名词缀,旧时说「言」,所以日语语法论里也有「体言」「用言」之说。「体言」「用言」这一朴素分法,可以看出与传统汉文文法中「活字」「死字」和「实词」「虚词」的关联。)

本章也提到了学校文法这一概念。文法,中式点的叫法是「语法」。与学校文法相对,前一章所述的「教育文法」,则是针对非日语母语者的「改良版」。新《标日》和《大家的日语》(又译「大家的日本语」)采用的都是这套文法。前一章里头提到的ます形,也是教育文法的叫法——确实是简单易懂。

延伸:基本形、普通形

通过上面的介绍,我们已经明白,「原形」=「辞书形」 = 「终止形」。其实还有两个术语我们常有机会碰到——「基本形」「普通形」。这又是什么意思呢?

基本形,其实是前述「原形」的超集(或谓父集)。基本形包括:

  1. 「原形」;
  2. 用言的活用形。

例如:

  • 挟む(原形)
  • 挟める(可能态)
  • 挟まれる(被动态)
  • 挟ませる(使役态)
  • 挟ませられる(使役被动态)

需要注意的是,基本形不包括用言活用形的过去形式。例如:挟まった、挟まなかった,不属于基本形。

「普通形」则是一个更大的概念,是基本形的超集。如果再以「挟む」为例,则:

挟む、挟まない、挟んだ、挟まなかった、挟ませる、挟ませない、挟ませた、挟ませなかった、挟んでいる、挟んでいない、挟んでいた、挟んでいなかった,

都是普通形。

普通形,也被称为「简体」。

要注意的是,动词ます形(即动词连用形)、て形、ば形、意志形,不属于动词「原形」、基本形、普通形的范畴。

后记

之前写博文辨析「間違えば」「間違えれば」与「間違い」「間違え」之区别时,遇到了日语语法术语使用上的问题。

为了辨析这二组词汇,我尝试回归了它们的「原形」……

——等等,虽然我们经常使用「原形」这个词,但它应该被如何定义?

「辞书形」「终止形」又是什么?我为什么会听来这么多版本的术语?我不禁开始回顾起自己的日语学习生涯。

我的日语学习经历了多个迥异的阶段:

最开始是出于兴趣自学,语法知识的来源是著名的「日语小黄书」——新《标日》,以及某社会化问答网站上大神们写的文章;

后来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,学的是日语,教材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《综合日语》;

再后来则赴日本留学,仍旧是学习日语。

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关于日语教学的各种说法。

虽然各类词汇与术语在我脑内相安无事,但既然要写出文字来,还是有厘清的必要。遂动念要结合一些文献和自己的经验,写下这篇文章。

在〈日语里的「原形」「辞书形」「终止形」是什么?〉中有 3 則留言

  1. 感谢解惑。

    1. 很高兴能对你有用!🌟

  2. 俺来看看

Discover more from 山月

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.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