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语言学看两性语言差异

看了湖南大学网络课程《生活中的语言与语言学》〈语言与性别〉,收获笔记如下。

语言是一套社会共同“约定”的规则。语言是人类有意创造的产物,以此来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。社会性别是由历史文化的建构而产生,要与解剖学上的生理性别分开。男女生在语言语用上的差别,并非由生理性别决定,而是由社会性别决定。

现代语言学对语言与性别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。二十世纪初丹麦语言学家的研究提出“女性语”的存在,并指出女性更倾向使用委婉语。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,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成为了语言学中的一门独立分支的研究对象。

男性与女性的语言差异通常体现在语音差异、词汇差异、句法差异、语篇差异。

在语音层面的差异上,女性发音部位比男性更靠前,习惯于强调;女性发音较男性标准;女性语调高低起伏明显;人际交往中多使用疑问语调,表现其温顺。男性一般使用降调,彰显其权威、自信的性格。

在词汇层面的差异上,女性倾向使用形容词、语气词——使用语气词可消解命令情绪,并且增强商量的语气,满足听话人希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。语言学家研究认为细致描述颜色的单词仅限女性使用,体现女性对事物感知能力远超过男性。女性一般避免使用粗俗语言。

在句法层面的差异上,男性倾向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来表达命令或要求的口吻。女性形象是用疑问句、带商量口吻的祈使句或反义疑问句。

在语篇层面的差异上,如果将交流分为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,则男性谈话更倾向于前者,而女性更倾向于后者。研究认为,女性在谈话时,谈话的中心并非自己,所以他们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,会时不时询问对方看法。

男女社会性别的差异在语言上的影响,还体现于语言歧视现象。

网课从词义学(如man同时涵括男性与全人,而woman专指女性)、构词法(词序中的阳先阴后)、历史词汇学(如对“妇”字本义的训诂学考察)角度分析了较为隐蔽的语言歧视现象。也从词汇、称谓、俗语、谚语的内容上分析了显性的歧视现象。

Discover more from 山月

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.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