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瓣广播一则

转发: //挟书谤王蘑菇酱(@TheMushroom): 也很像我的经历,但我经常因为觉得共情能力的天花板既然在了,对于自己的难以突破也就听之任之了,看到这篇还是觉得很惭愧。…
子不知鱼(@39008769) 说:

最近不常上豆瓣,刚补了近两天的广播,发现很多友邻在争论男性是否具备对女性的共情力,忍不住多说几句。
直到刚上大学的时候,我都曾经是一个通常说的“大男子主义者”,认为“红袖添香夜读书”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,认为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更高是因为男性的能力整体上强于女性,认为女性穿着暴露导致更容易遭到性骚扰。这些歧视性的观念,部分源自从小到大成长环境的灌输,部分源自我作为男性的选择性接受,同时也并没有人指出,我这样想是不对的。
直到后来随着阅历的丰富,随着读书观影的增加,随着与女性朋友的交流,我才逐渐意识到这些想法的问题所在:“红袖添香”是家庭内部对女性劳动的剥削,男性的优势地位源自社会环境对女性的结构性限制,女性穿着暴露并没有错,错的是骚扰者。我很感谢那些帮助我意识到问题的人和事,很多豆瓣友邻的观点也令我受益匪浅。
但这种自我反思永远是不彻底的。最近我偶然发现自己去年写的一段话里,将异性恋的性取向称为“正常”的,感到非常惭愧和惊讶。因为这些年来我已经读过大量关于多元文化的文章著作,自认为有一定同理心、能够包容差异,有几位同性恋者好友,至少在理性的意识层面不存在任何歧视同性恋者的倾向。然而主流话语体系长期的濡染,使得这种歧视性的表述已经渗透到了思维的无意识层面。而作为异性恋者,我对“不正常”的污名化给同性恋者带来的羞辱和痛苦不够敏感,因此我会不自觉地沿用“正常”来指称异性恋的取向。要克服潜移默化中接受的形形色色的歧视倾向,这一过程注定是艰难的,但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。
我认为每个人对待弱势者的共情力都是有局限的,不光男性缺乏,女性同样如此。精英/异性恋/白人女性真的可以对底层/同性恋/黑人女性所承担痛苦感同身受吗?很多时候也是不能的,因为微妙的境况只有身处其中的当事人才能敏锐地感知到,旁观者即使真的想共情,也往往力所不逮。
但这种共情力的局限,是可以不断突破,也应当不断突破的。这需要处在优势地位者的自我反思,更需要弱势地位者的持续抗争与沟通,勇敢的抗争很重要,但不能替代真诚的沟通。所谓真诚的沟通,指的是默认对方与自己的观点差异,是因为双方掌握的信息量和各自的生活体验不同,而不是源自人品或者立场的根本性差异,更不是假定其中一方因为某种身份而必须背负着“原罪”。只有如此,沟通才可以发挥应有的效果,不同身份标签下的人们彼此间的共情与理解才成为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