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海逐月,雙峰遺夢
讀古之筆記數卷,漫然無馳控,若《臺海使槎錄》《臺灣生熟番紀事》《池北偶談》云。《錄》《紀事》,則余閩海之興趣。《紀事》引《偶談》語,遂又蒐求《偶談》。 按余幼時懷慕古風,言必稱漢家卓績。每披覽輿圖,摩挲疆域,心潮爲之澎湃。又感版圖不及極盛時,迭爲鯨吞蠶食,以至於今,不免慨然。時覽網帖,云有司之陰劃西部國界也,弗見邸報,民間有志較以歷年地圖集乃知,憤而告諸網絡,以聞中華兒女者。潸然不能卒睹。父誨余曰:「我中國地大物博,以尺寸之地,玉帛干戈,曾無傷筋動骨,此大國智慧也,休學島國心態。」時不解箇中曲直,豈我金甌之完缺,全在渠兩片皮耶!後聞海外猶有我唐人,從政經商,崇禮重教;乃想我漢唐盛世,敷綸音以重舌,設聖化於九譯,開枝散葉,壹如此也歟:方略攄愁雲。少長,興乃闌珊,蓋以海棠太大,我太渺小。庫頁島若者、噴赤河若者,無論誰領,干我底事。至唐人之過番,各有苦衷,豈翩翩然響鐸設教之謂也乎。而所居之小城,余徒活十餘歲,鄉談不解講,掌故不能答,殊深自愧也。時讀《政治少年之死》,赧顏自哂,闔卷頹然不已。嗚呼,於腳下無照顧、身邊無感情,而全投身於一種之宏大者,此不可不謂無源之水、無根之木矣。遂自字而詞,詞而後句,執問耆老,参攷辭書,以俲榕腔,若嬰兒學步然。又詢於長輩,用聞家史;查閱方志,以知掌故。潛心於本洋物事乃爾。後復以臺灣、琉球者,古通閩嶠,往來至今。其音樂有所聞,影劇有所睹,言語風俗相類;同硯有臺籍者,而余又嘗入琉球太鼓隊:凡此種種,因緣實深。此余之所關心,復縮復伸,認同洎於閩嶠,而興趣及於閩海者也。雖然,乘桴以後,以無人爲孤島,莫不攸關,乃廣所聞識,此又後話矣。 又讀今人所作之《好奇錄》,古筆記之隨感也。拾牙慧數則。
〇時,與諸友人電賀新年。摯友某君,久疏候問,乘興漫談。相訴舊年之苦,苦狀不具。渠謂其精力也,百分之九十皆用於活着,又何所作爲耶。一時無話。恰憶有石川啄木詩,而星杓所譯者,曰: 爲這點事就死去嗎? 爲這點事就活著嗎? 住了,住了,不要再回答了。 《一握之砂》 無謂之謂也。後相勗勵而別。 既寤,則一日祇剩一半。日人有云「新年早早」者,謂西曆新年伊始,輒如何如何云。則我是新年早早睡懶覺,遲遲不爬起也。 探親。觀《海上鋼琴師》。待望久之。影中之鋼琴師,生而見棄,親船員,家巨輪,波濤不驚,如履平地。又穎悟琴藝,深得眾慕。唯近陸則惶惑,在海而心安。有勸之上岸者。堅辭曰:「琴鍵之烏白也有涯,而街衢之輻輳也無涯。琴鍵每彈,一切了然。街衢甫入,則不審安就矣。此所以易有涯爲無涯而後殆也。」據舸焚死。嗚呼,介子之博徒矣。白詩曰:「我生本無鄉,心安是歸處。」蘇子云:「此心安處是吾鄉。」得其所也歟。又西人有云場所精神者,蓋謂空間唯有附着情感,凝聚認同,富於意義,乃成爲一場所。無此情誼,則頓失場所性(placenessless)。而郵傳之載具,及道路、廊下之屬,但所經由,曾非鵠的,久居焉而茫然若失。(怪核〈weirdcore〉影像同揆。)唯彼鋼琴師不然,觀其生涯,始終處焉;巨輪一艘,即伊全世界矣。又鄙鄉有連家船民,踏舟如履地,上岸則頭眩,謂之「暈陸」。可以相侔乎。 飯前先食凍酸奶一碗,綴以葡萄乾。及於夜宴,滿桌珍饈,難以下嚥。蓋胃部驟然盈縮而不適耶。 歸而讀《古今譚概》。又前日以來,坐操作失誤故,博客數據庫崩潰,今猶試救之。 推特有二人戲云:「學問控へて三日寢正月。いざ養はむ浩然の氣。」拙譯:投筆睡他三兩天,更堪培養浩然氣。援以自慰。 今日試誌二三小事,以充實內心,不致茫然。用文言則一己之趣味。又竊意讀者也,皆自今以往之活人,故遣辭之古意也盎然與否,未付熟慮;循句法之大體,不出其範疇也足矣。